近年来,各热门影视剧中的献血情节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其实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献血,可以拯救生命,但是影视情节的片段容易让大家陷入献血误区,对于安全献血和献血误区,你知道多少呢?
误区一 短期反复献血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中出现一天内带人反复抽血的情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各大献血屋和血液捐献点都有一整套严格的献血流程,在献血前都需要核对献血者身份及年龄,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以及驾驶证等;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 18 周岁~55 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 60 周岁。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务人员会询问献血者和查询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有无既往献血史,如献血者献血间隔不符合要求,或处于不适宜献血状态的,计算机系统会提示并无法录入信息,也就无法进入下一步的献血环节,不能正常献血。献血间隔时间一般为: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误区二 撸起袖子直接献血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会看到因为抢救病人需要紧急输血,亲人或朋友就会马上撸起袖子抽血救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血液的使用也有一整套非常严格的流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检测,包括血型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红蛋白测定,如果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要增加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检测。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供血液检测的标本,用于献血后的血液检测,包括血型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梅毒试验等,且要经过酶免和核酸两大检测关卡均确认血液结果符合相关要求后,才能给该袋血液出具放行证明发往医院。医院接收血液后还需要将献血者的血液和受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完全符合要求后血液才能输入病人体内。
误区三 空腹献血
我们在进行健康体检时,要求空腹抽血进行有些血液项目的检测,所以大家就认为献血也要空腹进行。其实在空腹时,体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相对较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容易出现献血反应或者引起身体不适。我们需要做到在献血前一天及献血当日不饮酒、不服用药物,但也不可空腹献血,可吃些清淡食品,如面包、稀饭等,如果是捐献单采血小板,在献血前一餐不要食用脂类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豆浆、油条、肥肉等,且一周内没有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献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误区四 献血后大量进补
经常听到有些献血者初次献血时互相调侃,说献血后要多吃几只老母鸡补补身体,觉得平时不小心划伤手指流血都会紧张,那一次性献血200-400ml肯定也需要大补特补才能保证身体的营养所需。其实献血对人体内的总的血量影响很小,成年人血容量约有4000-5000ml,一次献血200-400ml,只占全身总量的5%-10%。而且人体血液成分本身就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也每天都有新生细胞产生,所以定期献血会刺激造血器官加快制造新的血液,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有益健康。一般在献血后,血液内的水分和无机物在2小时内即可由组织液渗透入血管得到补充,血容量恢复正常。只是在献血后我们一定要注意:献血完毕,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压迫针眼处10分钟,或使用止血绷带30分钟,献血后休息15分钟方可离开献血现场,穿刺点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注意保持针眼处的清洁干燥;补充水分,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食物方面要补充充足蛋白质,如鱼肉蛋奶豆类等,多吃新鲜蔬果,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献血后 24 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宜尽快联系血站。
误区五 献血会传染疾病
有些朋友想献血,但是又担心献血后会传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其实无偿献血是安全的,完全不会传染疾病。因为采供血机构的医务人员均具有采血资格,使用的采血器材都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用具,生产厂商具有相应生产资质,使用后的血袋、针头等医疗废弃物都要集中销毁、统一处理,不会重复使用。在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均在一次性无菌密闭耗材中循环和分离,不会暴露于外界环境中,不会存在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
血液不能生产,人体是唯一来源,血液的来源只能依赖于他人的捐献,血液和血液制品都属于重要资源,临床的救治离不开血液。“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爱心的传递,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今天,你安全献血了吗?
乐山市中心血站 曾钰